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4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滇中新区第五届“滇中杯”民航廊桥操作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赛

让旅客平安顺利通过廊桥

廊桥操作员进入比赛现场 通讯员 潘泓 摄
付春生正在操作廊桥接驳
大赛中,工作人员通过卷尺、激光设备测量接驳精准度。

  □ 本报记者 周凡 摄影报道

 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(以下简称“昆明机场”),当乘客们开始踏上旅途,很少有人注意到机舱与廊桥接驳处都会有一位默默的值守者——廊桥操作员。作为滇中新区第五届“滇中杯”民航廊桥操作员职业技能大赛“状元”的付春生,已从事这份职业十余年,他和昆明机场飞机监护一大队的同事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力保障每趟航班的平稳运行。

  接驳就像“擀面杖绣花”

  “当旅客们走过廊桥,感觉不到脚下空间有很大的变化,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。把廊桥操作精准,就像‘擀面杖绣花’。”付春生说。

  当落地航班顺利到达泊位,旅客们都在等待下机,给廊桥接驳机舱的时间只有短短2分钟。操作中,廊桥活动地板与飞机距离、舱门左右距离各保持3至5厘米,再根据航班不同机型,预留10或20厘米高度,为航班航门打开提供必要空间。在实际操作中,廊桥操作员需要快、准、稳地完成以上数据精准的技术动作,而精准正是顺利完成接驳的核心要求。接驳到位的廊桥,轮架角度适中,不会因为大风或人员走动引起位移,导致与几厘米外的飞机产生擦碰。

  随着昆明机场航班恢复,付春生和同事们的工作量也进入饱和状态,仅由他完成的廊桥接驳每天至少在20次以上。“每次接驳都是考验,紧张有序、细致稳定的操作已经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。每天迎来送往不同旅客,当他们顺利下机,平稳安全地走上廊桥,我和同事们也会非常欣慰。”付春生告诉记者。

  工作中心态必须平稳

  “日常工作还是压力蛮大的。”付春生说,在昆明机场,T1航站楼有77条廊桥,S1卫星厅有45条廊桥,分两套系统,同一系统下的设备又有细微差别。每位廊桥操作员都要熟悉所有设备的特点,通过多看、多学、多练提高自己快速、稳定的接驳技术。“当廊桥操作员站在操作台前,那就要依靠不断训练积累的经验,独当一面。如果在操作中产生几厘米误差,就很可能导致和飞机碰擦,那是要维修和赔偿的……”付春生告诉记者。

  今年以来,随着旅客人次增长,付春生和同事们十分忙碌。根据地面的调度安排,付春生需要提前10分钟到岗,对廊桥行走轮、液压系统、供电状况等进行检查,确认飞机在驳位线,飞行、机务人员已完成全部流程,再操作廊桥对驳机舱,接送旅客平安下机,然后将廊桥复位。随后,付春生赶往下一条廊桥,在检查中等待10分钟后到来的新航班。付春生说:“顶得住压力,经得住考验,把心慢慢练‘大’。”

  大赛既是舞台也是平台

  4月20至21日,滇中新区第五届“滇中杯”民航廊桥操作员职业技能大赛在昆明机场成功举办。本次大赛以提升职业技能竞赛科学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水平为核心,以全面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,达到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、以赛促建的目的。

  90名廊桥操作员通过初赛选拔,共有30名参赛队员进入到决赛环节。经过激烈的角逐,付春生、马世威、王高云3人分别荣获一、二、三等奖。

  “能力提升空间在哪里?还是要比过才知道。”付春生说,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,但提升能力最快的方式还是同行之间不断进行交流。

  “一条廊桥只有一位操作员。最初都是由师傅带徒弟,上岗后就靠自己苦练了。开展技能大赛能让同事们拿出最好状态相互切磋,用数据说话,成绩一目了然,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。”付春生坦诚地说:“这次取得大赛第一名的成绩,我非常乐意把个人经验分享给大家,并且也在几个具体的考核模块中找到了值得我学习的同行。只有多交流,互相取长补短,才能把比赛成绩转换成实际工作能力。”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滇中新区第五届“滇中杯”民航廊桥操作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赛~~~
~~~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瞭望台
   第03版:在滇中
   第04版:新人文
让旅客平安顺利通过廊桥
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