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不得是在何时,就曾有一种想法,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纽带,回到熟悉的故土,再叙一段封存已久的历史和尘缘。于是在一次次的期盼着,我终于再次来到了千年古镇——濯水。
濯水濯心
登高濯心,踏水濯足。古镇的山,是巍峨磅礴的;古镇的水,是灵动充满生气的;古镇的人儿,则是诚信友善的。
原本,我并不属于阿蓬江,生命中的前二十年,我从未踏足大江大河之畔。也因此,当我第一眼见到这一川江水相辅相依的千年古镇,竟生出了一股不辞长做阿蓬人的离愁。
我们穿梭在古镇的一街一巷,慢行,触摸历史的沧桑,感受自然风的吹拂,聆听一段久违的乡愁。
而那些曾经在匆匆的脚步中错过的景致,此刻纷纷扑面而来,三道拐、戏楼、绣楼、八贤堂……
穿行中,我们拜访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,并走进他赖以生存几十年的吊脚楼,楼外,青山绿水、茂林修竹,江水潺潺、安静唯美。
屋内,一行人甫一落座,老人就转身不停,端茶倒水、侃侃而谈,其热情好客绝非虚与委蛇,令我们感触颇深。
从他的口中,我们得知了一个个关于古镇持家、敬业、友善的故事。
樊家的锭子,汪家的银子,余家的帽子,龚家的杆子,“姚半截、汪半街”,往事随风飘散,这些穿插着古镇恩怨情仇,早已在历史的拐角处消弭得无影无踪。
时过境迁,如今再仔细听来,故事,言简意赅,很多都发生在近百年前;但其间参透的人生哲理,却是经过几代人的修饰,并在继承发展中流芳千古。
铮铮铁骨
寒来暑往,春夏秋冬,宁静秀美的阿蓬江,千百年来,一直默默无闻地自东向西流淌,向前,向前,直到百川归于大海。
渡河、打渔、航运,在那个交通讯息极不畅通的年代,阿蓬江,承载了无数土家苗汉儿女对山外世界的向往。
而那些山外的消息,或是自阿蓬江逆流而上、通过船夫口耳相传,或是驰骋上千里、越壑跨天堑辗转传来,也因此才有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已平蜀未平”的民谣。
坐落于蜀东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黔江,东界湖北、南抵酉阳、北接彭水、石柱,素有“渝鄂咽喉”之称,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人杰地灵的阿蓬江,以其柔弱的身躯,孕育出了共和国的铮铮铁骨——红三军政委万涛。
上世纪初,饱读诗书的他,毅然决定放弃吟诗作赋、孤芳自赏的安稳生活。1921年的某一个早晨,他着一身青布长衫,告别了新婚燕尔的妻子,踏上了举步维艰的革命旅程。只是这一去,就再也没有回来。
守信重义
盛世买古董,乱世买黄金。
古语有云:“人在做、天在看。”如果用现代人的话语理解体系来解读,“上苍有天眼,人间有良心”或许再也合适不过。
那块立于古镇中央的阴刻石碑“天理良心”,历经120余年的风雨洗礼,已经深深印刻在古镇人民的脑子里、骨髓里,无法抹去。
原本,这块碑所倡导的社会契约,经过时代的发展演绎,更多地体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诚信为本、童叟无欺。警示着人们:无论经商还是做人,都要时刻牢记“诚信无价、一诺千金”。
时光荏苒,当年的烟房钱庄,又是何等的鼎盛。不信,你看它门楣上的一副对联:“成以勤,节以俭,看檐翘廊回,珍藏两字传家宝;立于信,行于诚,任客来商往,通用一篇致富经。”
纵然往事随风,但天理良心之于濯水古镇,无疑是其几百年来商贾文化、码头文化的活的灵魂。
“半边钱”、“找补劵”、“后河古戏”,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故事情节,成了我们追忆历史的丰碑。它们,犹如一泻奔流的阿蓬江水,掩映在了历史的车轮中,融入到岁月的尘埃里。如今,又幻化在分量十足的秤杆中、“人参杀人无罪、大黄救人无功”的医者仁心中,从不需要签字画押的账本中……
天理良心、廊桥小巷、吊架楼群、时代变迁,变换的只是古镇居民的代际和个体,不变的是对文化的传承:遵纪守法、忠孝传家、诚信为本、重情重义……
我明白——濯水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都是真实的。山南水北知何处,不及一弯浅乡愁,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