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那边有个好地方,万担谷子堆满仓,大鲤鱼呀满池塘……”家住安宁市青龙街道双湄村委会双湄村小组的吴崇富今年82岁,至今还能吟唱“安禄罗”游击队教给村民们的歌谣。“每当骑着高头大马的李方英队长唱起这首歌,我们就对‘山那边’的新生活充满向往”,吴崇富说这话时,眼里闪耀着光芒。
李方英,青龙街道双湄村人。1938年,时年22岁的李方英投奔革命,曾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;1939年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;1942年2月,他返回家乡,在青龙中心小学任教;1949年9月8日,罗次游击大队在八街成立,李方英任大队长;同年11月,游击大队奉命整编为滇北护乡团第一营,不久,整编为边纵独立二团第一营,李方英均为营长。
1945年12月,根据革命斗争形势,中共云南省委工委决定派一批干部到农村发展组织,积蓄力量,为开展武装斗争做准备。云南省委工委从马街电厂派李方英回到青龙,以教书为职业开展地下工作,培育革命同志。1946年5月,地下工作组在青龙中心小学成立中共安宁县青龙党小组,共有党员4人,由李方英任党小组长开展工作。1949年初,中共安宁县特支决定成立青龙临时党支部,先后发展了李志杰、李学文、张正标等15人入党。
青龙乡因山高路远地势闭塞,先天具有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,但条件极其艰苦。在吴崇富的讲述中,游击队员没有统一着装,大多穿草鞋,但个个精气神十足。“唯一统一的是都戴着红五星八角帽子,那颗红五星上从来都不落灰。”
“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革命组织,我那时还小,也充满期待。我们村当时还自发成立妇女组织,她们常常在隐蔽的粮食地里开会。”吴崇富说,红色火种播撒到青龙,迅速燃起革命热情。村民们还为游击队队员准备红米饭、南瓜汤,编织草鞋。
青龙人民听党话、跟党走、感党恩的精神代代传承。近年来,村民们率先探索三七、砀山梨种植,粮食生产逐年增加;全力支持国家三线厂建设,村民积极外出务工……如今,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润泽青龙,为服务百姓生活,青龙街道成立“五朵金花工作室”,组建“七彩课堂”“健康守卫”“暖心帮手”“马路天使”“文明巡逻”5支志愿者队伍;为丰富文化生活,建成乡愁书院,“流动书包”送进田间地头;为强化党建引领,全面搭建起“街道党工委—社区大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党员中心户”4级组织架构,探索“互联网+”社区治理新路径……
春耕时节,双湄村田间多了许多“小红帽”,挽起袖子,挥舞着镰刀,不一会儿就放倒一大片结籽油菜。“每年此时,我们都要组织志愿者帮助困难群众割油菜、栽秧苗、做农活,手挽手一起盼丰收。”双湄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彩荣抹了把汗,又埋头干活去了。
本报记者 熊瑛 见习记者 舒珺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