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嵩明县城西北方向灵云山东麓灵云山革命烈士陵园里,八座墓碑向阳矗立,安葬着1950年奉命到嵩明剿匪而光荣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15团8名烈士遗骸。青山埋忠骨,史册载功勋,丰碑长在,英魂永存。
1950年,新中国成立不久,嵩明县境内一伙敌匪,同云南境内国民党残余势力、恶霸、地主、反动会道门及社会游离阶层,互相勾结,组成股匪,扰乱社会秩序,抢劫商旅,残害干部群众,偷袭当地政府,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。为彻底剿灭敌匪,消除匪患,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团某部奉命前来嵩明县执行剿匪任务。激战中,王志林、杨德山等8名战士壮烈牺牲,敌匪仓皇逃遁。其后,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密切配合下,剿匪部队翻山越岭,迂回作战,经小新街荒田、梁王山白龙箐、杨林五龙山等地数次追剿,历时半年,全歼顽匪。
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,换来现在的和平与美好。站在烈士陵园中部的立塔前,嵩阳一小校长廖福平想起前不久学校组织的清明祭英烈活动。
下转3版 上接1版
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身着蓝色校服,跟随党员教师、团员教师步行来到法界寺森林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,开展“学党史 祭英烈 思党恩 做新人”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活动,缅怀为家乡解放和人民安宁英勇牺牲的先烈们。
“五年级的孩子们重温入队誓词,学习革命的艰辛与英雄们的英勇事迹……” 廖福平说,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,是嵩阳一小百年来的精神传承。1910年,嵩阳一小创始人张贵渊老先生,慷慨捐资并四处奔走筹集善款,创办崇正小学堂(嵩阳一小前身)。他关心进步青年,常常上下斡旋、积极营救进步青年,接济贫苦人家的学生,为嵩阳一小这所百年老校种下善根,“张老先生建校时就提出‘旧人物争新世界,小百姓立大中华’,‘向善而为·向阳而生·向远而行’一直是嵩阳一小的办学理念。新中国成立后,延安精神等红色基因更是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最优载体。”
现在的嵩阳一小,设“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基地”,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春种秋收,传承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等红色基因,学校也被评为云南省“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先进单位”。
廖福平介绍,嵩阳一小将思政课、语文、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篇目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——分主题开展讨论,举办演讲、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进行实践活动,让每个孩子树立远大理想,心怀报国之志,“学校这次组织师生开展红色主题教育,就是要重温历史、勿忘来时路,激励校内师生学习、传承革命先烈艰苦奋斗、不怕困难、勇于拼搏的精神,让更多平凡而渺小的生命燃烧并发出耀眼的光华。”
本报记者 李桀